产教融合育英才 校企携同启新程
6月20日下午,我校2024级研究生专业实践启动仪式暨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授牌与产业导师聘任大会在阶四202百慧堂隆重举行。副校长陈志荣出席会议,研究生培养学院负责人、专业实践基地负责人代表、产业导师代表、校内导师代表、研究生办公室管理人员、研究生秘书、辅导员、研究生处相关人员以及2024级研究生代表100余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会。会议由研究生处处长郑书华主持。



郑书华处长宣读了省级专业实践基地、校级专业实践基地和授聘产业导师名单,强调了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研究生深入了解行业前沿、锤炼实践能力、塑造职业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陈志荣副校长代表学校为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和镇海石化物流有限责任公司2家省级专业实践基地单位授牌,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宁波赛尔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校级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授牌。


郑书华处长为18位来自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家代表颁发研究生产业导师聘书。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张泽超作为2023级研究生代表发言。他结合自身专业实践经历分享了在筑友智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实践的研究成果和成长感悟,表达了对学校、实践基地及双导师悉心培养的诚挚谢意。 
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虞可怡作为2024级研究生代表发言。她回顾了研一在导师和团队的指导协作下,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的探索历程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表达了继续深耕专业领域研究的决心和对专业实践的期待,希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探索产业真问题,锤炼实践真本领。

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慰慰作为省级实践基地和产业导师代表发言。她感谢学校在推动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所做的贡献,表示将以此次共建为契机,继续在开放企业项目、共享企业案例、组织现场课题研讨会等方面深化合作,并结合其深厚的工作积淀,分享了“务实、创新、共生”的企业价值观,勉励研究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创新的源泉,做跨专业的联结者,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树立全局视野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成长为有温度、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镇海石化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智勐作为首批产业导师代表发言。他表示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单位,是责任,也是使命,一年来基地与学位点开展了多轮深度合作,在产学研融合新路径上取的成果已经纳入实际运营流程,他高度认同“双导师紧密合作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分享了深化校企协同,贯通双导师能力链,激活创新赛事引擎三点实践育人思考,承诺将在多方面为我校研究生提供服务支持,共同书写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宁波样板”。 
建交学院土木水利专业陈立平教授作为校内导师代表发言,他分享了自己作为“双导师”在指导培养研究生中的丰富经验,分析了企业和学校在联合培养专业研究生上的优势和不足,希望双导师能够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顺应产业发展,在理论创新、资源共享,携同育人等方面实现产学研用“价值共创”。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王任祥教授作为校内导师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企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他结合我校“知行合一”的校训表达了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讲述自身与企业合作的成长经历与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强调实践铸就真知,在真场景中锤炼职业自信;问题驱动创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培养流程再造,推行“先企业实践,再论文开题”的模式,确保学位论文扎根产业土壤,破解学术与实践困境。

研究生处副处长陈善亮以“夯实专业实践,保障学位申请”为题报告了学校关于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毕业要求,为研究生顺利进行专业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他强调专业实践作为专业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关键课,也是研究生从学校走入职场的必修课,务必按照学校规范性要求,明确实践目标,确保实践安全,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专业实践任务。 
在专题论坛环节,来自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执行制片人何星烨、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晓勇、宁波赛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永强、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慰慰四位行业单位的专家分别围绕产教融合核心议题“企业视角下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许与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企业实践效能与双导师协同机制”展开深度交流,分享了自身感悟和行业经验,为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开展指出了方向、贡献了智慧、打开了思路。 
陈志荣副校长做总结讲话。她代表学校向新授牌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新聘任的产业导师表示热烈祝贺,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校人才培养的企业表示衷心感谢。她介绍了我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双导师合作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前期校企合作的成效并提出三点希望:一加强校企携同,构建双导师全程指导机制,共同培育既懂理论又懂经验的创新性人才;二注重实践力行,把论文写在项目攻坚最前沿,为未来职业发展铺好基石;三坚守质量底线,严格落实专业实践过程管理,让实践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让学位授予彰显宁工品质。最后表示学校将始终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持续深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宁波现代化产业发展贡献宁工力量。